贵州组_周文敏
2007-10-08
作为“新农村、新希望”中国平安希望小学支教行动第三批志愿者中的一员,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同行的志愿者中有的是经过了几个月漫长时间的等待才得到这次机会的,而我从报名到被选中之间只经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非常顺利。
从小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走上讲台的机会,从此我会更加努力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之前已在网上查询了这次活动的详情,看了前期志愿者的日记,得知自己入选后,又对将要去的贵州平安希望小学所在的贵州织金县的人文地理气候风俗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尽量面面俱到,做好前期准备。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我准备了四节课的教案,包括诗词、美术、作文和音乐。采买了一些文体用品,准备作为礼物分发给学生。
我们一行五人,于07年9月14日先后到达贵阳。来自天津的岳旺到得最晚,因为行程被延误,半夜里才到达,他笑称自己是不远万里将陆地上跑的交通工具全坐遍了才得以成行,小部分地承继了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
与前一批的志愿者们交流过后,经过周六上午的培训,回到驻地我们开了一次会,会上大家一致同意,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为支教,而不是扶贫,重要的不是能给学校师生带去什么,而是让自己尽量在短时间内多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与精神的激励。确定主旨后,大家采买物资、商定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分工合作,只等活动正式开始了。
周日下午,在长途跋涉后,到达目的地:贵州织金县平安希望小学。在学校门口,受到校长蔡伦勇的欢迎,此次活动即将正式展开。
关于学校的基本情况,前期的志愿者们已经介绍了很多,我写下的是此次活动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
九月十七日是正式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昨夜的雷雨一直持续不停,我们这一组延续了前期志愿者晨迎的传统,在大雨中迎接学生的到来。雨水砸在伞上,穿透布面滴落到我的头上身上,一阵阵冰凉。可是我们迎接的学生里很多都没有雨伞,就这样一直淋着这可算得上瓢泼的大雨,从不知离学校多远的家中一路走来,很多学生家在山上,要走很长山路。有的身上披一块塑料薄膜权当雨衣,只是挡得了头挡不了身,比没伞好不到哪去。穿雨靴的极少,大部分穿的是胶鞋,大雨早已将鞋子打得透湿。同学们头上、身上、脚上都已被雨淋到能滴出水来,而且将以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放学回家为止。问他们为什么不打伞,得到的回答只是沉默。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很平常的生活状态,不值得惊叹。
从雨幕中的走来的学生们,身形瘦削单薄,普遍身高偏矮,大部分看上去都营养不良,一脸菜色,头发又黄又少,用面黄肌瘦来形容毫不过分。孩子们的衣裳又脏又破,有的穿着破得露出棉絮的棉袄,有的里面穿件破汗衫,外头罩件很旧的的确凉衬衣,内外都被雨浸透,瑟瑟地发着抖。我看到一个学生的右眼珠严重变形,变成一种可怕的蓝色,从眼眶中挤了出来,突兀在面颊上。之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有同样病症的男孩,经过媒体报导得到了治疗,我想这个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他的这只眼睛肯定保不住,恐怕连另一只眼睛也难保。
九月十八日,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七十六周年纪念日。勿忘国耻,复兴中华!
昨天下过雨后,今天的天气非常好,阳光灿烂,天高云淡。下午放学后,按计划大家分两批前往三个资优生家进行家访。我与来自浙江的王莉蕾还有岳旺一起,在学校杨老师的陪同下,先到了三年级女生李云家中。一行人到达时家长不在,大门无法打开,李云将并排三间房的右边一间墙上的窗板卸下一块,从缝隙中爬进去,从里面开门让我们进去。三间屋子都凌乱不堪,苍蝇成群乱飞。前面的一间算是客厅,最昂贵的摆设是一台电视,不知平时是否经常看。一张破得露出海绵露出木框的人造革皮沙发摆在一角,中间的小木桌上放着一个圆形簸箕,里面散落着一点生玉米,将它们碾碎掺水煮成糊糊就是一家人的晚餐。最里面也就是李云爬进来的那间屋子,门上挂着破布帘,掀开布帘,扑鼻一股浓烈的煤味。一角里有一只大鸡笼,几只鸡在笼里啄食,鸡笼边上是大锅煤灶,煤味从此而来,门边上居然还摆着一张床。鸡笼、煤灶还有一张床挤在一处,我无法想象人与牲畜还有煤气如何和平共处。
李云家里姐弟五个,李云是老三,上面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妹一弟。大姐二姐分别上高中和初中,妹妹弟弟也都在上学。父母基本都是文盲,一点薄田一年也许能收几百到一千斤的玉米,除此之外,只有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存。家长不在,邻居们纷纷表示,李云家里负担虽重,但父母都努力地想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上书。而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境地还能生活,可见生存质量之低劣。
李云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子,看上去比我九岁的小侄子矮一个半头,轻最少三十斤。给我强烈印象的是,十岁的小孩子,从我注意到她起,一直眉头深锁,眼神忧郁愁苦,这样的神情绝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十岁孩子的脸上。她很聪明,功课非常好,人也清秀有灵气。虽然父母主观上愿意供她一直读书直到大学,但对一个有五个学龄子女的贫困家庭来说,这实在近乎天方夜谭。同行的莉蕾粗略的算了一下,目前这家孩子一年的学费大概在七千元左右,父母一年所有的收入超不过一万,如何让所有的子女上学,还要保证一家人的生活,我实在无法想象。
晚上开例会时,有一点让大家感触良深。下午领队刘焰与河南大学的张建华去六年级学生熊小秧家家访。熊小秧的家在高山上,上去要爬很长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这也是一个贫困之家,子女多,挣钱少,一无长物。看到如此状况,刘领队自己掏了一点钱给家长,聊表一点心意。受助者接受时坦然的情状不禁让人感到,些许的资助对于普遍的贫困来说不但是杯水车薪,甚或对受助者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下午结束家访回来的路上,我们曾向陪同家访的杨老师请教,学生们下大雨也没有雨具,是否真的贫困到连伞都没有的地步,杨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又说,这里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穷,有的家庭也很宽裕,也有月收入三五千的。富裕来自于辛勤的劳作,贫困源于懈怠的生活态度。
织金是苗汉混居地区,苗族占多数,生育观念相当落后,不生男孩不罢休,一家子三五个孩子不少见,甚至更多。正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试想象李云一样的家庭,如果只有一两个孩子,他们家的生活与现在相比会是怎样。象这样严重超重的家庭,需要多少同情心才能填满他们的需求?象这种普遍的贫困绝不是依靠几次扶贫活动或某些爱心人士的资助能彻底解决的。
贫困从表层来看,源自于自身的懒惰,或者生存能力的低下,而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归根结底,源于落后的生育观念。生得多自然负担重,在填饱肚子成为生活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时,如何去追求求思想上的进益。人只有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精神上产生更高的追求,才会懂得生存不等于生活,才会明白活着不只是为了繁衍,而应该追求更多更好的、更积极更向上的、健康的明朗的生活。
所以,重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还应该包括观念的更新。当然,千古以来的观念不可能靠几次支教行动就能改变,任重而道远。从根本上来说,改变贫困的最佳方式,是给予贫困者以生存能力。获得生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莫过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这是我们这些志愿者们能做到的最切近现实的事。
短短十天,感受颇多。对于我,这段经历将成为人生重要的一页,将激励我沿着自己既定的目标执著前行。
感谢“新农村、新希望”中国平安希望小学支教行动,给了一个以成为教师为理想的普通人以实践的机会,不久的将来,我将站在讲台上,为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