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组 胡雅辉支教日记
2008-11-14
支教日记
中国美术学院 版画系 研究生 胡雅辉
(一)路上
2008年10月26日 小雨
11月26日早上,雨丝蒙蒙。一行六人8:30出发,一路疾驰,途间也曾小憩。走走停停之间,纷飞的细雨为这次支教平添了几分期待和猜想。心中不禁在勾勒这所希望小学轮廓。
进山之前,途经当地的一座古廊桥,整体气息古朴沉着,浑厚之中裹挟着沧桑,散发着凝结在其中的当地人的智慧与情趣。它似乎在通过往事向人们讲述着这里的人们的宽厚与坚韧。不由得让人感动,多了几分亲近。
山里的雾渐渐淡了。 就在山路回旋之中,这座小山村开始渐渐显露出她的清秀。与北方大地的苍茫不同,在这绿色掩映之间,片片农田之畔,这座不大但结构清晰的希望小学展示在我们的远处。
就要进到村子里了,沿路多是简单的砖混结构的民房和一些已经上了年代的木结构的老房子。路面卫生还好,但河道里就差了很多。不禁担心,学校是否能,提供给孩子们较好的学习条件。
一进入学校,虽然雾未散去,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校园不是很大,但水泥地面平整整洁,几颗百年的参天大树屹立在操场一边的山坡上,笔直刚毅,在薄雾之中像山神似的守望着这里。教学楼是简明的两层结构,明亮的窗几,活泼的孩子们与山里清新的空气一起向我门展示着这里正在孕育的希望。
夜,由于前期工作到位,我们与学校的老师们进行的课程安排也进行的很顺利。
伴着上晚自习的读书声,我们在期待着明天的第一堂课。
(二)上学
2008年11月27日 阴转晴
昨夜的雾已经散去了。
一早还有些阴冷,我们一行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向学校行进。
从驻地到学校有十多分钟的路。就在这时身后传来奔走的脚步声,一位母亲正背着孩子赶上来。在知道我们是支教的老师后,就将孩子交给我们,交代孩子跟着老师去上学要听话后,便返回家做活去了。为了赶时间,陈大姐拉着孩子高高兴兴向我们的前面赶去。一大一小两个身影边跑边走,在我们前方闪动。
“孩子送到啦!”陈大姐高兴的说,气息中带着兴奋。
早餐后,按计划,上午没有课程安排,我们对学校的基本的教学条件进行了了解,基本上都很不错,如教学楼,教室非常好,干净整洁。甚至还有电脑机房提供给孩子们使用,还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用于教学,电脑,投影仪都已装备并且正在使用。教师的办公室也在教学楼里,就在教室旁边,也好对这些调皮的孩子进行管理。食堂也还好,很宽敞,很干净。只是,学生们的宿舍条件差强人意,被褥和一些用品还好,可床和桌子不仅旧而且挤在一起,想起孩子们在其间上下出入,不禁有些担心。
午餐前,与同学一起上了村子里地势较高的地方。阴天的山坳里,整个村落是那么的沉静,走在田垄上,旁边水田里是割过的稻梗,垄边的小花挟着雨露,不染尘埃,晶莹剔透。
孩子们一点不认生,活泼好动,还没上课,就已把我们团团围住,说笑声点燃了一切。
在这里基于条件限制,纸版画课程是没有开过的,所以孩子们的好奇引领着他们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奇异变化的世界。毕竟是孩子,好奇,多动。他们的顽皮、淘气让我兴奋而且一点都不生他们的气,反过来他们的天真、纯挚给了我们久违的快乐。那一张张笑脸,那份久违的童真,与我内心深处那些美好一次次共鸣交响。
很快下午的两节课就结束了,小家伙们依然在我们身前身后转来跑去甚至在桌子上爬上爬下,问这问那。
“三年级可是全校最淘气的班”。课后一位老师说。
这句话却更使我喜欢这帮孩子了。是啊就在他们的身上正聚集着未来无限的可能。
(三)村庄
2008年10月28日 晴
今天一早天光放亮,晴朗的日光照彻整个山坳。
山里的景象完全显现出来。色彩是那么清亮明快,树木掩映,房屋错落,一条小河穿行其间,几处炊烟袅袅。在这青山蓝天之间正应和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
上午没课,课间操时,我们大家约好了,一起站在各个班的队伍后面,与同学们一起上操,一起收队。回忆起当年的自己,就象现在的这些学生们一样,不是很整齐但也还算划一。
在午饭前,我们走进了村子的山门,进入了村子。一条不宽的水泥路蜿蜒的在村子里延伸。这便是这村子的主路,房屋绝大多数仍是全木结构,也有少数是砖混结构,但在这个古朴的村落里,水泥电线杆已经在其中穿插。是啊!这里是需要现代科技。当然也希望这里不要受到城市浊气的打扰。
一些院落保存的相当完整。正房,两侧厢房,天井,两侧过道,后院小天井,或者两侧各自成为一个天井。真正的,活的建筑标本。闪烁着东方文明的智慧光彩。
由于基本保持着农村农业生成模式,村里卫生条件是有些差的,向我国的大多数农村一样。院子里总是有家禽自由走动,一些院落甚至有猪圈。鸡鸭在悠闲的迈着方步;猪则在他的屋子里睡他千年不醒的觉。
村民很热情。当我们在老房子里拍照时,都会邀请我们坐下来喝茶。淳朴的民风在这里依然保存。就像这里的老房子那么的真实。在上百年的历史中,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原貌。虽然已是满布陈痕,但依然鼓荡着生命的气息。斑驳之中,讲述着百年,陈旧之中,演绎着世事。像这院子里的老人,虽然已是暮年,虽然已经寡言,但依然精神矍铄。她静静的坐在天井的一边,阳光洒在身上,看着人们来来往往。
(四)夜
2008年10月29日 晴
下午,课后。大家都完成了今天的课程,一起用餐。
在路上有几家小店,有两三个学生住在这儿,向老师问好后,就继续在路边的灯下玩着他们的小游戏。暗黄色的白炽灯光从窗子和木板缝隙里射出来,一切自然安逸。绝不同于都市的喧嚣。
山里的小店里都是农家菜,饭菜不是很精细,但别有特色;口味不是很多样,但味道浓郁。说是开店实际就是自家的家常饭菜。此刻我倒是想起了希望小学的食堂,比这里干净整齐了许多,孩子们中午吃着从自己家待来的饭才,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回想起在中午看到的孩子们在食堂里的自由,欢快。我不禁笑了,是啊!我也有过那样的日子,就在二十年前。
饭后,大家一起沿着山路返回驻地。
入夜。
离开村子,在山间的小路上行进。
想起第一夜,因为阴雾,别说半点星光,在远离灯光的山路上,就连不远处的路都看不清楚。能见度?你可想而知。只有在峰回路转处,如果有人家,才会有依稀的灯光,从路边房屋的窗子里洒出来,融化在雾气里。一切那么的安逸宁静。
今天尽管时间尚早,但山里已经很暗了。与第一个夜晚的雾不同,由于晴空,所以星光灿烂,在城市里多年未见的银河,她就在那里。是啊!我们之所以远离,是因为,因为我们自己面对了另一个方向。在城市浓烟的遮影下,我们经历了长久的孤独。此刻,她又一次告诉我,抬起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我们还有满天的星斗相伴。
是啊!是什么时候,我们忘了伴着我们一起的永恒的朋友。
(五)家访
2008年10月29日 阴转晴
今天放学后,我们要去家访。
带路的除了老师还有一个学生。我们叫他小聪,是一个小胖墩。大家都很喜欢他,后来都亲切叫他“小葱”。
也许是还比较生疏,也许是由于不好意思的羞涩,“小胖墩”一直跑在我们的前面。偶尔也会顽皮的躲在停在路边的大车后面,和我们捉迷藏。
走了不久,我们就赶上了前面已经放学的孩子,“小葱”已和我们要家访的孩子走在一起。
“这个孩子刚上一年级,” 老师说,“可是字不仅写的很工整,而且还认识很多字。”
“对啊!”陈大姐应道,“今天,我问他们哪一个同学认得我写在黑板上的字。孩子们多说是她。”
她的家就在我们来的路上。上了几级石台阶,我们进了屋。房子依然是传统结构。大家在屋里坐下,主人冲来了茶水,端上了红薯。我们一一谢过。
屋子里挂了一些相框里面有一些相片,墙上贴着许多的奖状,都是家里的三个姐妹获得的。可见这户人家对于学习和荣誉的看重。山里人对于知识和教育的尊重。
一张老桌子靠在窗边,一盏灯悬在空中。可以想到孩子学习的情景。
“就是这盏灯,就是这盏灯!”大家说道。
是啊!就是这盏灯的灯光每晚照在窗外。在夜里,照在我们会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