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生理财教育?
或许成年人偶尔有过赊账的经历,但没有经济能力的小朋友也去赊账,就让人大跌眼镜了。最近,市民王女士发现,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上个月竟然因为买零食在学校周边的小店赊账120多元。她领着儿子到小店还钱时,发现店老板拿出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许多学生的姓名和欠账金额。针对这种现象,记者近日进行暗访发现,像上述这种小店赊账的情况,在市内不少学校门口的小卖店竟都成了常态。以上摘自《南方日报》近期的一篇新闻报道。
据了解,如今小学生校外赊账成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校和家长应加大加强少儿理财教育力度,尤其是家长,究竟应该如何教孩子合理地花钱?很多家长对此表示苦恼和困惑,也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教孩子合理花钱的意识和行为。对此,理财专家表示,教孩子理财,培养孩子财商并不难,关键看家长如何跟孩子谈钱。而且,在孩子的理财教育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指出,5岁~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现代生活中,理财能力是孩子将来在生活和事业上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少儿阶段就开始,抓得越早,效果越好。”招商银行衢州支行零售部总经理、国际金融理财师何春生说,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钱的来源与用途,知道怎样赚钱和花钱,5岁~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家庭培育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何春生认为,在学校财商教育普遍缺失、家庭财商教育良莠不齐的大背景下,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就变成了“啃老族”、“月光族”,其背后的问题理应得到学校与家长的关注。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理财意识十分淡薄,他们的消费行为十分随意,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消费习惯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
何春生介绍了这样一个事例。家长童先生是一位私企老板,每个月给读小学的孩子200元零花钱,孩子因此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在理财师的指导下,童先生和孩子签订了一份“君子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每年压岁钱的支出重点放在学习上;每次超过50元的大宗消费要事先向父母报告;每个月向父母领零花钱的标准为60元;每天记账,每月向父母汇报一次;如果每个月存起10元以上的钱,父母将在他的存款中追加入相同数量的钱。现在,童先生的孩子不仅改掉了乱花钱的习惯,还存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
这个“君子协议”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让童先生意识到,家长应该向孩子灌输理财意识,不仅要让孩子正确看待金钱,也要学会正确使用金钱。理财师何春生则认为,从更高层面来说,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的理财,比如通过让孩子为家里做家务,给他们制造赚钱的机会;在给孩子购置生活必需品时,让他们也拿出自己压岁钱的一部分,为家里分担。对于家长来说,只要精心安排指导,都可以转化成为理财教育的机会。
专家指出,如果孩子习惯了赊账这一行为,就无法树立一种良好的责任感,金钱观也将随之遭到扭曲,无法意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对于劳动与报酬也就形成不了对等的意识。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入手,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资料链接:未成年人欠款家长有权拒付
记者搜索有关法律法规发现,商家纵容未成年人赊账的行为,不具备法律效力。中小学生赊账消费实际上是一种透支行为。从法律角度说,10岁至14周岁的学生,如果购买金额不高的学习、生活用品,属于正常的民事行为范围内的交易,法律上认可,但如果店方恶意诱惑未成年人消费的,构成欺诈。14周岁以下的学生不具备赊销商品的资格和能力,家长们可以拒绝偿还孩子所欠的债务。根据《民法》规定,商家向未成年人赊账有向其监护人提前告知的义务,否则,一旦形成法律诉讼,家长有权拒绝承担此项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