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环境”话养老
近期,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同比高达4.4%,各种生活物资的价格普遍上涨,出现了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等现象,提示我们可能正进入一个“通胀环境”。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民众如何养老,养老储备如何保值、增值成为焦点问题。
中国目前的养老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应该说目前中国的养老底子还比较薄,能提供的仅是较基本的保障。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养老金总规模为2.25万亿元,仅占当年GDP的6.62%,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比例。目前,中国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已达到3∶1,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每4个人中就会有1位老年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主要依托于政府主导的养老体系和企业负责的养老体系,现阶段覆盖率仍较低,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科教文卫和大型企业等具有构建养老保险实力和环境的地方,养老保险的覆盖人群有限,覆盖的养老内容较少。
我们认为,共同基金在养老投资上大有可为。首先,投资基金作为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财手段之一已经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开放式基金投资账户总数为1.86亿户。投资者结构方面,40到50岁的投资者占比最大,持有净值也最多,显示这一年龄投资者为开放式基金的购买主力。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基金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可能都是为了养老。在这方面基金理财作为储蓄、投资房产等传统投资手段的良好替代,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基金公司的品牌和形象也深入人心;再次,基金公司能够根据投资者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对于提高民众养老投资需求具有长远意义;最后,基金公司所推崇的价值投资、分散风险以及稳定收益的投资理念正是养老投资所必要的。
养老投资的大规模投入,对于理财机构本身也有非凡意义。一方面,养老投资是所有类型资金中最稳定的投资,一旦投入,可以长期沉淀,管理人不必为了规模的快速变化,大幅调整仓位,可以专注于选择更好的标的和时机;另一方面,养老投资能够促使管理人真正关注长期投资收益,避免短期排名压力,趋势投资、羊群效应等现象会减少,证券市场格局甚至可能因此改变。
要促进养老资金流向共同基金,我们认为政策层面的支持是关键。借鉴海外经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为了鼓励养老投资,推行401K计划,401K养老金计划实行后,不仅大量民众获得了养老保障,而且奠定了共同基金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的401K资产中有将近一半投资于各类共同基金,占到整个共同基金总资产的11%,这在过去二十年中对美国基金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美国的税率设计安排和401K的长期投资更影响了美国共同基金的风格。这是相辅相成,也是双赢的过程。
因此,应适当拓宽居民养老资金投资于共同基金的渠道,创造普通大众均可以参与的养老投资产品,构建与国家和企业养老体系相配合的养老体系,这不仅有利于补充我国养老体系的保障渠道,也有利于丰富我国养老制度的体系结构,增加居民养老保障的收入来源,为普通大众提供定期投资、提前准备、持续受益的养老保障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