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盘旋在华尔街上空的幽灵
2008-10-13

深圳君融财富研究院  张燕、盘世雄、陈庆林、梁漓清

  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只有等潮退了过后,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他的这句话在目前的次贷危机中得到了验证,现在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狂潮还没有开始退,而我们看到很多声名显赫的金融大鳄不光是裸泳,而是这波狂潮中淹死了。

  次贷,一个2007年才闯入我们眼中的陌生词汇,在如今已经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   从去年次贷危机首先被提及以来,特别是到了今年的九月以来,华尔街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给次贷金融之灾拉开序幕,2007年7月,贝尔斯登的两只对冲基金清盘,2008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破产,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9月,华尔街最惨淡的一月,美国政府接管美国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贷美和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引起华尔街大动荡;美国政府还向第一大保险集团AIG注资850亿以拯救它频临破产的命运;紧接着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投行时代彻底终结;再接着就是,美国最大的储蓄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道琼斯指数直泄而下,跌破万点大关,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更是称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危机当中,次贷危机带来的恐慌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 

  但是我们知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能够产生这么大破坏力的次贷幽灵也不是一天生成的,它是一个被华尔街智慧滋养,被风险意识薄弱、乐观情绪浇灌出来的怪物“弗兰肯斯坦”,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行对于这场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超级幽灵次贷是如何炼成的?

  说起次贷的起源,非常普通。它的源头其实是一种普通的住房贷款产品: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这是美国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一般而言,这些借款人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在次级抵押贷款之上,则还有优先级(Prime)和次优先级(Alt-A),后两者贷款利率显著低于前者。

  但为何这样一种普通的房贷产品,会演变为现在震动全球金融市场、迫使各国政府眉头紧锁的洪水猛兽?我们来看一下美国次贷危机的示意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次级抵押贷款由抵押贷款公司贷款给信用风险比较低的个人,然后再在次级贷款抵押公司加工证券化变成资产抵押债券,经过穆迪等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出售给投行以换取资金继续房贷赚取利差。但次贷债券经过投行跟衍生品挂钩,变成担保债券凭证,成为评级等级较高的债券,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这样次贷危机在一波一波的传递中,扩散到了整个金融体系,加上住房抵押和衍生品的保证金制度带来的杠杆效应,次贷危机的风险也成倍放大,最终变得不可收拾。

  这张图是一副多米诺骨牌,证券和资金组成正流向和负流向的链条,申请贷款的居民是第一块,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是第二块,投行是第三块,对冲基金、保险、银行是第四块,后面还有第五块,第六块……高利益驱动使得整个华尔街都一起疯狂的玩上了这副牌。这副牌一块比一块大,当最前面最小的牌倒了时,后面的牌不管有多大,结果还是一样,跟着一块接一块地倒下去,而苦果则大家一起吞,巨亏的巨亏,清盘的清盘,倒闭的倒闭……一时间,华尔街人人自危,哀鸿遍野,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这次,次贷危机给我们讲了一个貌似神话的一根稻草压死无数头骆驼的故事。

  美联储:利息调整周期转换直接导致次贷危机

  要论次贷爆发的直接原因,这还得追溯到2001年格林斯潘主政时期的美联储的利息政策。在经历科技股泡沫和“9•11”恐怖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作出快速反应,开始了连续的降息历程,把联邦基金利率从当年9月的 3%一路减下去,直到2003年1月,降到1%的近30年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至2004年6月。

  在这近三年的超低利率环境里,美国房地产业格外繁荣,在火爆的房市带动下,房屋价格直线上升。2005年,美国房价升到了27年来的新高。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全球流动性泛滥受到各国央行关注,流动性泛滥助长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生水起,一大批美国人开始了拥有自己住房的“圆梦之旅”,各类房贷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为抢夺房贷按揭业务而激烈竞争:不完善的收入证明、过多的历史债务等等,都不能阻止这些金融机构向客户发放房贷。,次级抵押贷款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2006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贷款余额达到6 000亿美元,占全部抵押贷款市场的20%,而2001年只占5%。

  回头再来看美联储,在格林斯潘的过度呵护下,低利率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财政、对外贸易双赤字高企、美元持续走弱、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泡沫。自2004年底,美联储走上加息历程。

  这一次格林斯潘同样动作很快,在他2006年1月卸任前的短短18个月,利率就从1%的低点一路升至4.25%的高点。随后2月伯南克上任后接过加息接力棒,一路加到7月的5.25%。基准利率的提高导致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上升,从而导致购房者还款压力骤然增加,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

  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本轮繁荣中止于2005年8月。美国很多地区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势头在2005年夏季结束时忽然中止,还不起贷款的人陆续浮出水面。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市场修正期。2006年8月房地产开工指数同比下降40%。2007年美国住宅房地产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均继续下降。二手房交易的下跌程度是198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还款利率陡增导致次级债市场的违约率大幅上升,并且违约现象逐渐蔓延到Alt-A市场和优质贷款市场。

  拫据美国按揭银行家协会的最新估计,2006年获得次级房贷的美国人,有30%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由于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可能把自己持有的抵押贷款100%证券化,因此本次次级债违约率上升首先打击了次级债提供商。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界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开始浮出水面。

  次级抵押抵押公司:动了不该动的奶烙

  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2007年2月,公司宣布:不再发放新贷款,由于没有现金付给摩根斯坦利、花旗和高盛等债权人,目前公司已收到上述债权人的催债致函。受此消息影响,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价立即做出反应,短期内跌至87美分,被证交所迅速停牌,从此,新世纪金融公司辉煌彻底成为历史。

  新世纪金融公司成立于1995年,起初是由三位从事多年抵押贷款的专家组建,公司成立初期的资本金来自风险投资基金。该公司于1997年在资本市场上市,专营抵押贷款业务,曾被誉为抵押贷款市场中的耀眼新星,在《财富》杂志评比的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中,排名在第12位。它的最具特色的业务是向那些低收入、个人信誉等级低、不符合一般贷款条件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贷款。新世纪金融公司2006年共发放516亿美元次级贷款,被《华尔街日报》列为年度表现最佳的公司之一。

  为减少员工和办公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新世纪金融公司将营销客户的工作外包给独立经纪人,过分依赖独立经纪人给一些缺少职业道德的营销人员提供了造假的机会,虚报贷款申请人收入和房屋估值的事情频频发生。弄虚作假的结果是一些借款者连第一笔还款都有困难,违约案件因此不断攀升。随着还款违约率的上升,不良率也越来越增加,融资方面逐渐出现了问题,公司难以驾驭,在公司风险防范方面出现的大漏洞,截至2007年1月份,新世纪金融公司共发放贷款42亿美元,其中81%是次级抵押贷款。最终使该公司从兴旺走向衰败。

  新世纪公司的快速扩张,正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一个缩影,为了寻求更为丰厚的利润,次级贷款公司将目光瞄向了不具备贷款资格的信用差的个人,动了不该动的奶酪。而他们背后,华尔街的精英们对危机的扩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贷款证券化运作,为了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转,他们需要经常光顾华尔街筹集资金,因此,华尔街的精英们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引火烧身。在巨额亏损的业报下,华尔街的精英们很快发现,下一个倒下的原来是自己。

  投资银行:金融创新作茧自缚

  投资银行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如果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 就把它资产证券化;如果想规避经营风险,同样把它证券化。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做不到的金融创新,也不会放弃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

  一方面,为争夺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按揭的大蛋糕,近年来投行纷纷大举收购中小银行或按揭公司。2003年汇丰控股收购Household International、去年7月德意志银行收购Mortgage IT,均出于迅速进入美国次级按揭市场的考虑。类似的收购还包括摩根士丹利、美林及Saxon Capital分别对贝尔斯登(Bear Stearns)、First Franklin及Encore Credit的并购。

  另一方面,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贷款机构将流动性很弱的次级抵押房贷包装成抵押担保证券(MBS),这样贷款成为证券,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还蒙上了投资产品的光环。

  投资银行家们还不满意,因为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债券评级不高,达不到最低投资等级BBB,因此难以脱手。于是接下来,金融创新再度点石成金:将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违约几率分割成不同等级的“块”,一举化身为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其中风险最低的叫“高级”, 其次则为“中级”和“普通”。

  这样,不同级别的“块”可以有不同的评级,投资银行将各种不同收益及信用评级的证券产品,销售给任何风险偏好的机构,包括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某些国家的央行甚至加州工人退休基金、哈佛大学基金这样的稳健投资机构。

  投资银行以这样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一名收入低廉、债务累累的美国购房者,由于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的联手协助,他的住房贷款通过一系列包装和交易,风险或许就转嫁到了遥远的中国的一家商业银行。但是作为华尔街最聪明、最赚钱的投行精英们在次贷的浪潮中,并不是独善其身,久走水路不湿脚,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2008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美国政府接管,加上美联储宣布批准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全部消失,投行时代几近终结。但这并不是次贷结束的信号,随着几大投行的破产,雷曼兄弟公司担保的债券迅速变得一文不值,而各种投资雷曼债券的金融机构也因此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金融危机在华尔街越演越烈。

  对冲基金:勇猛向前,跌入谷底

  勇猛的对冲基金是次贷危机袭来后较早的一批牺牲品。在次级贷款抵押公司破产或陷入财务危机后,作为最青睐他们的投资者之一,对冲基金的业绩迅速下滑,很多牵涉进次贷的对冲基金及业绩都是快速下滑30%,很多被迫关闭和清盘。由于对冲基金在近年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呈现出快速膨胀的趋势,据对冲基金界权威媒体《Alpha》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前100大对冲基金掌握的资金达到1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于是因为对冲基金的倒下,使得很多它的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投资者损失惨重,使得次贷危机很快扩散为全球金融危机。

  追求绝对收益、高度依赖杠杆融资,是勇猛的对冲基金显著特点。作为市场上最无畏的风险喜好者,追求绝对回报的对冲基金而言,次级债CDOs的高回报以及债券作为资产配置中安全品种的传统管理,使得不少对冲基金对次级债趋之若鹜。在低利率时代,通过大量借贷,博取类似次级债的高收益,就成为这些基金提高业绩的重要方式。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CDO。如此循环往复,通过金融杠杆的调节,CDO的风险在对冲基金这里数倍放大,并且延伸进银行,使得银行业也难逃次贷阴影。

  经济风向逆转后,当年买房的贷款人出现大面积违约,低风险的CDOs突然变成了烫手山芋,贝尔斯登和高盛旗下曾经久负盛名的几只对冲基金发现,他们居然无法“对冲”掉这些曾被视为安全类证券的风险,不得不宣布倒闭这还只是个开始。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对冲基金成为市场上死得最早的裸泳者之一,但是它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商业银行:冒险激进造成信用危机

  华尔街的混乱才刚刚有所平息,华盛顿互惠银行在25日又传出了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储蓄银行。

  追究破产的原因,也是在次贷风波里陷入太深。华盛顿互惠银行是美国继Wachovia Corp.之后的第二大期权利率可调性房贷提供者。在其2300亿美元跟房产相关的贷款中,169亿为次级抵押贷款,这个数字在第二季度末位列全美第六。在2006年,华盛顿互惠银行是第11大次级贷提供者。由于次级贷的损失,标准普尔在9天之内两次调低了华互的信用评级,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交易都不会买下整个公司,这只会使债权人的控股公司面临巨大的损失。因此华盛顿互惠银行市值在过去的12个月总跌去了95%,在过去的三个季度中损失了63亿美元。即使被列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为稳定市场而列出的禁止卖空清单,华盛顿互惠银行的股票也未能止住跌势,最终只有破产一途。

  但是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商业银行,这次似乎也难以向公众解释,为何投资债券品种,也会突然蒙受巨大的损失?答案在于深陷次贷漩涡中的银行多数是经营上比较冒险的商业银行,次贷发生以后,业绩出现巨大的亏损,此时评级机构又迅速调低银行的信用评级,这样在市场上就会引起储户和投资者的恐慌,股票遭到抛售,存款遭到挤兑,银行的流动性就会很快出现问题,最后导致最终的毁灭。

  其实,根据银行业的季报,银行业今年的业绩实在只能用糟糕来形容,其中今年上半年英国第二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亏损达到6.91亿英镑。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德意志银行第二季度赢利下降64%,瑞信二季度盈利同比下降62%,东亚银行上半年净盈利下降52%,法国巴黎银行二季度盈利下降34%,法国兴业银行二季度盈利下降63%,巴克莱银行上半年盈利下降34%,花旗集团损失高达551亿美元……这一长串的数字,也显示了银行业今年暗淡的前景。

  评级机构: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广受质疑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及损失的扩大,给次贷评级的标普及穆迪等评级机构受到众多指责。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接受采访中指出,次贷危机的爆发“技术上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评级机构将远远不合乎3A标准的次贷和次贷产品评为3A”。而全美房地产经纪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Lawrance Yun更是毫不客气地批评,“在本次次贷危机中,标普和穆迪等评级公司,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据了解,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实际情况是,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四大评级机构从美国按揭贷款评级中获得的收益累计超过30亿美元。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成为其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次级债危机以来,评级机构出了问题才迅速降低次级债的评级,从2005年第四季度到2006年第四季度,标准普尔已经把大约121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评级予以调降,其中80%被调降到“BBB”及以下的评级,同期穆迪把520亿美元的次贷评级降到“BBB”及以下的评级。俄亥俄州的检察官马克•德安评论说,“这些评级公司在每笔次级贷款生成的评级中都大赚其钱,他们持续给这些证券AAA的评级,所以他们实际上是欺诈的同谋。”

  二、华尔街人人自危,谁会是下一个?

  

  在雷曼兄弟破产时,曾经有人打出这样的横幅:Who will be next? Will you be next? 下面还列举了一长串名字,个个都是华尔街的翘楚,雷曼、花旗、美林、UBS、华盛顿互惠、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而其中的华盛顿互惠已经在10天后倒闭。而没上这张照片的名字同样笼罩在恐慌气氛之中。

  而2008年到目前为止,已有道格拉斯国民银行等13家地方银行先后破产,仅7月以来的短短一个多月就有5家被关闭。另外在FDIC在册的8500家银行中,有117家于二季度上了“问题名单”,为近5年来新高比第一季度大幅上升30%,也是2003年中期以来的最高值。华尔街现在已经人人自危,糟糕的业绩加上恐慌的气氛,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三、政府纷纷重拳救市,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势在必行

  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全球金融体系,各国政府迅速反应,纷纷出重拳救市。美联储、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瑞士国家银行,以及日本央行这六大央行,宣布将联手为全球市场注入高达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解决全球市场上货币吃紧状况。在此之前,全球央行在当周已累计注资近4000亿美元。就在全球一片救市声中,虽然一直宣称维稳但始终按兵不动的中国政府终于也在9月18日积极动员,突然行动。9月18日晚间,政府推出三大质变性利好政策救市,史无前例的全球救市,催生了最为壮观的全球股市的“9•19”集体井喷。

  美国政府四处疲于灭火

  8月份,美国工业生产萎缩,8月工业生产较上月下滑1.1%。而失业率从上个月的5.7%陡升到6.1%,这可以反映美国经济在逐渐疲软。事实上,自去年发生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已明显下滑,GDP增长率从去年第三季度的4.8%骤降至第四季度的-0.2%和今年第一季度的0.9%。虽然第二季度达到3.3%,但这是出口拉动和布什政府一揽子经济计划(退税1600亿美元)刺激的结果。美联储也降低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

  而在金融界,美国政府无疑是这场危机中最忙碌的救火队员。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即日起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4日,美国银行与美林证券已达成协议,美国银行将以约440亿美元收购后者。9月16日,美国政府同意向美国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接管AIG。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银行也陷入困境,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列入有问题银行名单的数量已由3月底的80家增至100多家。

  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频出重拳,疲于四处灭火,白宫内外忙碌不休。从美联储提供850亿拯救AIG,政府正式接管AIG开始,9月18日,美联储向银行系统注资500亿美元。20日,布什政府要求国会通过一笔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随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为保护投资者和市场,暂时禁止卖空金融股票。新规定适用于799只金融股,将于2008年10月2日结束,若有需要可延长至10日以上。毫无疑问,美国政府后面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

  其他国家央行救市态度明确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整个全球金融界的动荡,其他国家的股市也是剧烈波动。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各国央行都相应向市场注入巨资,救市态度明确。

  9月15日,英国央行向英国短期金融市场紧急注资50亿英镑(约90亿美元),18日再次向市场注入400亿美元。澳大利亚央行在15日公开市场操作中向金融系统净注入13亿澳元的现金,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注资42.85亿澳元(约合34.5亿美元)以缓解市场紧张情绪。俄罗斯总理普京16日表示,财政部和央行当天已向金融市场注资4750亿卢布(1美元约合25.5卢布),以保障俄罗斯银行系统的流动性。欧洲几大央行向银行系统进行了总额为640亿美元的注资。日本央行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3万亿日元(约合288亿美元),这是日本央行为稳定市场连续第四天注资,合计额度已经超过11万亿日元(约合1056亿美元)。

  中国政府顺势重拳救市

  9月11日,招商银行受收购永隆投资亏损影响跌停,9月16日雷曼破产消息确定,8大银行牵涉其中,带动银行股全线跌停,而美国金融危机越演越烈,中国金融界随后再次暴跌,市场极度恐慌,9月18日,上证指数一度跌到1802点。多次呼吁“维稳”却一直按兵不动的监管层终于按耐不住,出手救市。当天,财政部发布公告,同时出台三大利好政策救市: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中央汇金公司宣布,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大银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以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增持或者回购上市公司股份。这是政府维稳以来质变性的利好政策。第二天上证指数涨停收盘。

  中国政府救市时机确实选择得相当好。截止到9月18日,上证指数本月跌幅近20%,而银行股更是跌幅惨重,工行、建行跌幅近30%,中行下跌17.57%,招行最大跌幅达40%。中行、建行破发。全球金融市场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也是哀鸿遍野,在这种情况下,不出实际性利好,光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刚好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联合救市,中国趁势推出政策。但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无法预计的,这对中国的出口极为不利,同时国内的通胀以及投资减速的问题使得投资者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速的预期不会太好。这相当于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政府能否托住市场,还是个未知数。

  四、从金融危机中学习打理自己的财产

  可能现在很多人对于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感到不解,也觉得金融危机不关我们的事儿,我们老百姓每天还是班儿照上,饭照吃,日子照样平淡的过下去,但是,本次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要学会在危机中如何正确打理自己的财产。

  手上永远要留有适当的现金

  其实本轮危机为什么给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人民的生活造成这样大的危机,而对于我们国家的银行和人民的生活冲击不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储蓄观念的问题。

  由于美国在过去八年中,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美国的金融服务业在过去十年来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从1999年取消对金融混业经营的严格限制后,美国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品占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80%,但是现金和储蓄才占到10%左右。投资市场的繁荣造成了美国人注重投资,而轻视储蓄的习惯。美国人习惯向银行贷款,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住房靠贷款,生活靠信用卡支付。花未来的钱成为美国人的生活写照,他们甚至每周领的工资只够自己一周的花费,没有存款成为目前很多家庭的最大的忧虑,现在美国的失业率不断升高,而工资收入不断下降,可以想象这次次贷危机使很多普通者家庭困难重重。而银行吸收不到存款,因此也很难有充裕的现金流去应对危机。

  这种情况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家庭敲响了警钟,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讲,手上留有适当的现金永远是最优先考虑的事情。手上的现金、存款可以帮助我们在任何突发的打击下,保持家庭的生活,不管是失业还是事故。其实中国人的储蓄意识非常强,这从我们数字惊人的外汇储备中就看得出来,但是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注重消费,月光族、啃老族、卡奴纷纷涌现,且数目不断扩大,次贷危机无疑给我们警示:储蓄永远是必须的。

  负债要量力而行

  我们说适当的负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必须的,因为这会给我们带来投资的资金和增加财富的机会,但是负债一定要量力而行。

  所谓负债量力而行,就是借我们还得起的钱。在美国,判断优质贷款或次级贷款的标准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级(Credit Score)、偿付额占收人的比率(DTI)以及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的比率(LTV)。而那些信用评分低于620分、DTI超过55%、LTV超过85%的贷款人的房贷为次贷,也即是说次贷的申请者主要是指信用等级较低,每月换贷款会超过收入的55%,而房贷的首付比例只有15%以下甚至零首付的人。我们观察他们的负债明显超过他们可以承担的范围,不光是现在的财力、甚至未来的财务状况都难以支撑房贷,因此,一旦房贷利率上升,他们无疑是很难负担的。所以从2007年开始,美国次级贷款的违约率激素上升至17%的水平,还不起贷款,银行就会收回房子,而用房子做抵押的其他贷款如信用卡支出等等也会被追回,因此才导致美国次贷危机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

  而我国在前两年炒房热中,很多人贷款炒房,现在还不起房贷断供被告上法庭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负债过大造成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负债一定要控制在合适的区域。例如家庭的负债不能超过资产的一半,每月还房贷车贷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等等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控制负债,控制超额消费和投资。

  投资永远要理性

  对于投资来讲,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从这次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风险管理如此成熟的华尔街,都能产生这么大的信用危机,而对于金融风险管理不完善的中国,投资者更要小心谨慎,理性投资。

  这里面也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确保自己有能力进行该项投资

  确保自己有能力进行投资,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就是要合理控制自己的负债水平,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投资品,如期货、外汇、黄金、权证、股票类,不要借钱来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品风险极高,很容易导致血本无归,那么负债投资的话更容易产生资不抵债的尴尬局面,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

  2、搞清楚自己投资的产品是什么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大幅增长,老百姓的投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相反我们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较迟,因此很多金融产品在设计上存在最高市场热点和风险估计不足等弱点,如去年清盘的民生银行挂霸菱香港基金被腰斩,惨遭清盘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讲,市场行情比较火爆的时候也容易跟疯,盲目投资。在如香港、台湾的一些投资者购买了雷曼兄弟迷你债券,现在要求银行退款理由也是被银行经理给忽悠了。再比如去年发行QDII的时候全民抢购,最后份额不够只能按百分比购买还导致很多人的不满。一些根本就不知道QDII是什么的人也加入到热抢行列,如一些老人拿退休金购买QDII,现在看来,被QDII套牢的人肯定很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就没有弄明白QDII是什么。

  因此,搞清楚自己投资的产品是什么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投资者自己保持理性的头脑,而不是仅听理财经理们天花乱坠的推荐,要自己上一些理财知识型的网站或者请教一些专家,弄清楚自己要投资的产品是什么,自己的资金最终会流向什么市场等等关键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投资不会盲目。

  3、搞清楚自己投资产品的投资范围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次次贷之所以有很多警示的地方也在于投行们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不小心砸死了自己。他们把风险那么高的次级贷款拆分、打包,包装成风险很低的抵押债券,从而便于销售给各种层面的投资者,甚至销售给保险公司这样的稳健投资者,最终使得次贷危机波及这么广,而对于投资者来讲,不仔细分析,很难甄别自己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我国也有很多投资者存在投资误区。比如购买基金就看评级,评级高的就是好的,或是看基金的过往业绩,认为过去好的永远都会好。其实看基金评级和业绩报告只是分析基金的第一步,它只代表了基金的历史成绩,在中国这个基金管理人非常不稳定的市场,我们还要分析基金的现在的管理人和管理风格,基金的重仓股的类型、范围和趋势等等,只有做足了功课才能调到自己适合投资的基金,才能保证投资风险处于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

  另外,对于一些产品的认识,特别是投资范围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往往也能从仔细分析产品说明书得到。如基金招募说明书、银行产品说明书、信托产品说明书等。在这样的产品说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详细的有关于基金投资范围、投资比例、投资结构、最坏的情况的描述、资金的运作形式等等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从而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投资,适当地规避风险等等。

  总之,目前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世界经济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敏感时期,在目前世界经济越来越倾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国家也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时期,因此,学会从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眼前和展望未来。

    版权声明:此文系深圳市君融财富管理研究院专供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稿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与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文章版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未经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书面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此版权声明者,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